油罐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,原油及油品中的胶质、沥青质、高熔点蜡和所夹带的杂质成分(例如沙粒、重金属盐类、泥土等),会和水一起慢慢沉降积累在罐底,从而形成一种稠稠的黑色胶状物质层,称为罐底油泥。油泥的产生和积累不仅影响油品质量,更是影响储油设备的使用。罐底油泥若不及时清除,不仅会加速油罐底板的腐蚀,从而降低油罐的使用寿命,而且会给罐内油品质量、有效容积等造成一定的影响。
因为含有酚类和苯系物等物质,罐底油泥具有恶臭且有毒性,成份十分复杂,禁止直接排放。其数量一般高达该储罐容量的1%~2%。通常情况下,罐底油泥的组成大致分为水、乳化油或吸附油、固体异物、无机盐等,一般含水率高、含油量大且含有其它有害物质,区别于其它油泥的特征是其碳氢化合物含量极高。
罐底油泥按不同泥龄的泥质沿纵深切分为三层,即初始油泥、上层油泥和底层油泥。
初始油泥是处于聚沉期的新储油所产生的沉积物,属于不稳定的淤积层。该层在与原油层继续保持物料交换,同时新的沉积物又不断地覆盖于表层。同时,随着储罐操作状态的变化,罐内温度在升降过程中,多数石蜡晶体不断反复溶解、重结晶,大多数变成密度大、熔点高、粗粒状的重质石蜡。在油罐恒温过程中,初始油泥中的重质石蜡、沥青胶团、机械杂质和水团等逐渐沉降到上层油泥。
上层油泥为主要油泥生成层,在储罐温度变化的反复影响下,日积月累,沥青胶团等会不断地集结,并熔结成蜂窝状的超级胶团。与此同时,粘附包裹在胶团外表面的大量液态烃类,以及胶团间隙中的粗粒泥沙、水团、重质石蜡和机械杂质等物质,日久板结,变为性的油泥,且层叠在底层油泥上部。
底层油泥属于稳定的累积层,由上面性的油泥不断地层层叠压形成,随着储油量和时间推移,泥层日益现固并增厚。
可见,先经过初始的油泥层物料之间不断交换,大多胶团慢慢下降到上层油泥。然后,上层的胶团再不断的熔结成为超级胶团,进而变性成为性的油泥,层层叠加在底层油泥的上部。如此日积月累,不断往复,终逐渐形成大量的罐底油泥。